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

社会实践(五)||感受非遗魅力,解锁传承创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9 浏览量: 作者:曹云波

为积极传承与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网址乡村发展探索之旅实践团走进泾阳茯茶产业基地,开展了以“感受非遗魅力,传承创新密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领略茯茶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机械工程技术的融合路径,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溯源茶脉根魂,勾勒乡村经济演进图谱

泾阳茯茶历史源远流长,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宛如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作为茯茶制作核心技艺的“发花”工艺,更是中国茶叶加工领域独树一帜的创造,凝聚着古人的卓越智慧与匠心。

8月9日,实践团聚焦“茯茶历史与发展大事记”展开深入调研。从西汉时期“泾阳茶”踏上丝绸之路,开启贸易新篇;到宋代“蒸青压砖”工艺初步成型;明代成为茶马互市的核心,年交易量突破万担;清代“发花”工艺成熟,“泾阳茯砖”远销蒙俄等地。即便在民国时期,技艺依然坚守传承。1956年,村办茶厂助力5个村庄实现“茶粮双收”;1958年,国营厂开启规模化生产;2008年,茯茶制作技艺荣膺国家级非遗称号;2020年,又获得地理标志认证。

实践团了解到,改革开放后,茶农的生产模式从“集体务工”转变为“家庭作坊”。2013年,合作社模式兴起,87户茶农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曾经老茶农“以茶换化肥”的记忆已成过往,如今茶坊变身民宿,制茶技艺成为研学项目,“茶旅融合”的新模式为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亲历全制工序,感知非遗技艺的乡村传承密码

8月11日,团队深入泾阳茯茶馆,在琳琅满目的制茶器具中探寻非遗技艺的乡村传承密码。这些器具宛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成为了解制茶工艺、回溯制茶历史的鲜活载体。

古朴的杀青锅,锅底独特的弧度暗藏玄机,见证了从猛火快炒到精准控温的工艺升级历程;揉捻器具从细密的竹编筐演进为带有机械装置的工具,既保留了保护茶叶纤维的古老智慧,又体现了省力高效的时代改进;不同时期的烘笼,从荆条编织到金属材质的迭代,反映出对茶叶受热均匀度和制作效率的持续追求。

这些器具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杀青、揉捻、烘焙等工艺的发展脉络,更串联起乡村制茶产业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轨迹,让团队成员深切读懂了非遗传承的生动故事,感受到传统技艺在乡村大地上的生生不息。

——深析科学内涵,解码传统技艺的乡村创新基因

“金花菌的生长曲线与当地气候有何关联?”8月12日,实践团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泾阳地区昼夜温差形成的“微气候带”,与茯茶发酵所需的“变温环境”高度契合,这正是传统工艺选择在此落地生根的科学依据。

实践团与展馆专家共同剖析发现,茯茶“七揉三烘”的工序对应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茶饼压制图案”则融入了当地农耕图腾,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制茶技艺的深度融合。“‘智能发酵监测装置’既能完整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能降低农户的操作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掌握茯茶发酵的关键技术。”展馆专家介绍道。

——品鉴馆藏珍品,触摸乡村文化记忆年轮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实践团探访了展馆的“时光典藏馆”,这里珍藏着跨越六个年代的茯茶珍品。1953年的“互助组茶饼”见证了集体生产时期乡村的协作精神;1992年的“市场经济纪念茶”记录着茶农首次自主定价的勇敢尝试;2017年的“脱贫茶”则镌刻着3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难忘时刻。

“这件1980年的竹编茶篓,出自当时的村小学手工课,如今已成为文旅商品的设计原型。”展馆馆长介绍道。实践团运用高清扫描技术为15件珍品建立了数字档案,农村文创专业的学生还结合馆藏元素,设计出“茶韵乡村”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印有老茶坊图案的民宿钥匙扣、融入制茶工具造型的茶具等,计划助力合作社拓展旅游商品线,让茯茶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此次实践活动,乡村发展探索之旅实践团不仅系统梳理了茯茶的历史脉络、技艺密码、科学原理与典藏价值,更以乡村发展的独特视角为传统非遗技艺注入了产业思维。实践团负责人蔡云超老师表示:“这些探索成果将转化为乡村振兴建议书,助力泾阳茯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非遗真正成为滋养乡村的‘文化粮仓’,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




图/曹云波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